海南三亞優旗榴蓮科技小院的同學們正在介紹國產樹上自然成熟的榴蓮。 攝影 王心悅
“目前,市面上的榴蓮基本進口自泰國等地,進口榴蓮往往7分熟時便采摘,由于長途運輸不可避免會導致進口榴蓮會有一股味,這也是大家說榴蓮‘臭’的原因。”三亞優旗榴蓮科技小院學生戴杰介紹道。
據戴杰介紹,今年三亞優旗榴蓮科技小院培育的首批國產榴蓮將于7月底正式上市,“所有國產榴蓮都是樹上自然成熟,希望讓大家都能感受到榴蓮獨有的清香”。
畢業季來臨,全國科技小院也進入豐收時間。6月30日,中國農業大學為科技小院籌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畢業典禮”,來自北京、河北、云南、海南、山西、內蒙古、湖南、廣西、甘肅等全國各地21個科技小院的學生,從鄉村回到母校,搭建農研成果大集,通過直播鏡頭向全網觀眾展示他們的50余種“畢業作品”。
在拼多多“千億扶持”的補貼和流量加持下,科技小院學子們上架的國產樹上熟榴蓮、玉露香梨汁、妮娜皇后葡萄、富硒黑小麥粉、低升糖指數鮮食玉米等數十款農產品累計吸引全網3000萬觀眾圍觀和拼購,其中,國產榴蓮在開播前便吸引了網友們的關注和好奇,很快便供不應求。
科技小院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首創,2009年首個科技小院在河北曲周建立,其旨在為小農戶提供 “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零費用” 的科技服務。16年間,科技小院的整體規模發展到1800多個,覆蓋全國鄉村,其服務模式也實現了升級,從最初幫扶小農戶,到助力脫貧攻堅,再到如今為鄉村振興持續貢獻力量。
談及支持舉辦這場特殊的畢業典禮的原因,拼多多相關負責人王魯陽表示,“值此畢業季,我們希望能夠用這樣一種溫情的方式,鼓勵同學們繼續前行。同時,拼多多也在站內搭建了科技小院專區,為大家創辦線上畢業展,讓全國消費者都能看見同學們三年耕耘的畢業成果。”
“對于我們來說,這不僅是一場展示科研成果的直播,更是一場情感濃烈的告別。”中國農大資環學院副教授、古生村科技小院負責教師金可默表示,作為科技小院教師代表,她有幸陪伴同學們走過三年駐村科研的時光,見證他們從青澀新生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三農”人才。“在這場特別的畢業典禮上,我們不僅展示了榴蓮、玉米、羊駝絨這些‘畢業作品’,也向社會展示了小院學子的擔當與創造。”金可默說。
A “吃海鮮”的國產榴蓮、“生熟兩吃”西紅柿亮相
盡管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榴蓮消費市場,但受限于氣候等原因,中國大部分榴蓮主要進口自泰國、馬來西亞等海外產區。近幾年,隨著國內種植技術的發展,進口榴蓮在中國唱主角的局面正被逐漸扭轉。
一般而言,榴蓮嫁接苗從種植到結果約需 5年,為科學地促進榴蓮生長,三亞優旗榴蓮科技小院與海南優旗合作,依托地理優勢,通過提煉新鮮深海魚類,以魚蛋白為肥料促進了榴蓮樹的生長。
“對比試驗表明,施用魚蛋白肥料后,榴蓮樹生長發育明顯加速,且果型更好,果肉更飽滿,口感香甜軟糯。我們目前也在剖析魚蛋白促進榴蓮生長的生物學機制,以推出一套可復制推廣的施肥方案。”小院學生于天祥表示。
三亞優旗榴蓮科技小院的首批2000噸榴蓮鮮果將于7月底上市。“盡管產量與國內的榴蓮消費需求尚有較大差距,但我們有信心通過不斷的技術探索,讓國人都能吃上國產樹上自然成熟的榴蓮”。于天祥表示。
如果說三亞優旗榴蓮科技小院是在探索將海外特產本土化,那么北京通州蔬菜科技小院和山西蒲縣水果科技小院則是嘗試放大當地產業優勢,提升“土特產”的經濟價值。
北京永樂店鎮西槐莊村自明清時期便有種蘿卜的傳統,然而,由于缺乏科學管理,當地出產的蘿卜品質一般,再加上產品單一等原因,西槐莊村長期以來收入低,農民種植積極性不強。2020年,北京通州蔬菜科技小院的學生進駐村中,通過選育、改種新品種,引入水肥一體化設備、病蟲害防控等綠色生產技術,培育出的“冰淇淋蘿卜”脆甜多汁,深受消費者喜愛,再次擦亮了西槐莊村的蘿卜產業招牌。
據小院學生王雯欣介紹,從小院建設至今,西槐莊村村集體收入翻了4倍。為提升當地土地利用率,增加種植農戶收入,小院還引進了西紅柿、哈密瓜等作物進行矮化密植,“我們的西紅柿甜度比普通品種高30%,可生熟兩吃,且具備‘割茬迅速再生’特性,種植效益高。哈密瓜也進行精細管理,每株瓜藤僅保留一顆,確保果實充分吸收養分,我們的哈密瓜甜度則可達18度以上。”王雯欣表示。
山西蒲縣被子垣村地處北緯36度的黃金果品產出帶,氣候條件得天獨厚,但這里的果樹常年遭受蟲害,果子品質不佳,成了當地水果產業發展的難題。對此,山西蒲縣水果科技小院的師生制定了一套“綠色”防治方案,采用誘蟲燈誘捕、人工捕捉、施用生物制劑等技術進行綜合治理,為果樹生長打造了一個“零化肥農藥”的生態環境。
據小院學生周鑫介紹,綠色綜合治理技術讓被子垣生態有機果園收獲滿滿,果園生產的“蒲香紅”蘋果與“玉露香”梨在“尋找兒時好味道——全國水果口感大賽”中斬獲金獎。
B 助力農研成果端上畢業晚宴 續寫科技小院創業故事
在當日的農研成果大集展后,科技小院版的“中餐廳”空降中國農大校園。在拼多多的支持下,學校以各科技小院的成果為食材,精心準備了一場畢業晚宴:玉露鴨腿煲蓮藕湯、果蔬斑節蝦沙拉、黑椒蒜蓉牛肉法棍、干燒竹節蝦、豉油羅馬生菜咔啦蝦、芝士焗榴蓮、羊奶椰子布丁……好食譜與好食材相得益彰,精良的烹飪更為小院學子們的成果錦上添花。
每一道菜肴背后,都是一個鮮活的故事。被羊駝吐口水,深夜捉蟲做實驗,做試驗的榴蓮被誤摘……同學們的駐村經歷比論文更動人。
在晚宴上,云南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的畢業生楊靜分享了小院畢業后的創業歷程,她大膽地放棄了穩定工作,回到科技小院,只為打通優質農產品的銷售渠道。
楊靜深知農產品銷售面臨的困境。“我們經過2年的努力將古生村油菜畝產值從1000元增加到5000元,但賣不出去,豐收也成了一種甜蜜的煩惱,要帶著農民既要種的好,也要賣得好,成為了我返鄉創業的初心。”楊靜表示,在她創業的過程中,拼多多給予其很多支持,“數商興農科技小院既提供了一個創新創業的學習平臺,也為我們搭建了產品銷售渠道,讓優質產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楊靜表示。
今年4月25日,由拼多多支持,中國農業大學、云南農業大學、大理白族自治州政府聯合建設的數商興農科技小院在大理古生村正式揭牌,這是全國首個聚焦“數字商業+新農人培養”的科技小院。目前,該科技小院已落地1個養分智慧管控平臺項目、支持了7個農業高質量科研課題、協助20多個科技小院的優質農產品“觸網”。
晚宴菜單中使用的法棍面包,就是河北曲周劉莊科技小院的同學們帶來的“畢業作品”——用中國小麥品種生產的強筋面粉。小小的面包背后,是打破優質麥進口壟斷的長期探索,也是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要求。
2024年,曲周科技小院集群參與攻關“綠色噸半糧”目標,實現了增產、減排、節能的綜合管理,糧食周年畝產達到1.52噸,較全縣平均增產42%。該項行動的關鍵舉措之一“綠色智能肥料”便是在拼多多支持下研發的。2023年,拼多多向中國農業大學捐贈1億元設立研究基金,其中200萬元用于支持“綠色噸半糧”專用肥料的研發。
目前,劉莊科技小院博士研究生付山正在進行創新創業,希望延長國產優質麥的產業價值鏈。“現在我們國家自己產的面粉,也能做出口感和彈性非常好的面包,一點不輸進口的小麥粉。希望我們的面包早日得到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可,從而反哺前端小麥的種植。”付山說。
就在一批科技小院畢業生帶著泥土的氣息走向更廣闊的社會舞臺之際,又一批新生正踏上奔赴鄉村的第一站。當前,來自多所高校的2025級研究生,正在云南大理、河北曲周、北京平谷等地,開啟為期45天的科技小院新生入學實踐教育。這是一場特殊的“入學禮”,也是一次深入“三農”一線的角色轉換,旨在讓新生在入學前就走進真實鄉村生活,適應身份轉變,感受農民冷暖,體悟鄉村復雜。通過與農戶同吃同住同勞動,幫助同學們增強“三農”意識。
為促進農研成果交流,為小院學子提供切磋興農本領、共享鄉村產學研成果的舞臺,自2021年起,拼多多連續支持全國科技小院大賽,僅兩屆科技小院大賽就帶動約1500名農學研究生,傳遞鄉村振興的區域經驗。第三屆科技小院大賽已于今年5月正式啟動選拔。
與此同時,拼多多依托“千億扶持”計劃,啟動“多多好特產”專項,繼續加碼對水果、海鮮、水產、蔬菜、特色深加工產品等品類的扶持力度,已先后深入江蘇連云港、浙江溫州、福建霞浦、四川成都、山西運城、甘肅環縣、廣東茂名等上百個農特產區,推動農牧產業增產、農民增收。
“如果說小院學子們是默默耕耘在中國鄉村最深處的星星之火,我們則想成為吹旺這星火的東風,拼多多接下來將繼續賦能農業生產、銷售、運營的全產業鏈,繼續攜手小院師生,讓中國鄉村變得更好。”王魯陽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