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來,有兩家基金管理人發布自購公告:其一,7月1日,華商基金公告稱,已于7月1日運用固有資金2000萬元認購旗下華商致遠回報混合型基金。其二,7月4日,大成基金公告稱,大成基金及其高級管理人員、擬任基金經理將共同出資不低于1000萬元認購大成洞察優勢混合基金,并承諾至少持有1年。
除了上述兩家之外,今年以來還有興華基金、交銀施羅德基金、博時基金等超過20家基金管理人已宣布自購旗下權益類基金。據Choice測算,截至7月6日,今年以來,公募自購旗下權益類基金合計26.19億元,是去年同期自購金額的3倍多。
公募年內的自購情況,主要呈現三個特點:
一是在市場震蕩之時果斷出手。4月8日,多家基金公司發布自購公告。其中,博時基金運用固有資金合計6500萬元投資旗下權益類公募基金;招商基金運用固有資金5000萬元投資旗下股票型及混合型公募基金,并承諾至少持有1年。
二是在基金新發時積極自購。以首批新模式浮動管理費基金為例,交銀施羅德基金、東方紅資管、天弘基金、博時基金、中歐基金、宏利基金、大成基金、華商基金、興證全球基金等均進行了自購。
三是基金經理常態化自購逐漸增多。近期多位基金經理公開基金投資情況。博道基金研究副總監兼研究部總經理何曉彬表示,7月繼續定投博道研究恒選混合基金1萬元,已累計定投31個月。鑫元基金基金經理劉俊文則是在6月加倉鑫元價值精選混合基金30萬元。
“真金白銀加倉是用最直接的方式與持有人風雨同舟,也是反映自己對當前市場位置的明確判斷。”劉俊文表示。
監管部門也在持續引導基金管理人自購權益類基金。1月23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引導基金公司將每年利潤的一定比例自購旗下權益類基金。5月發布的《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提出,將投資者盈虧及占比、業績比較基準對比、權益類基金占比、投研能力評價情況等納入基金公司評價指標體系。將三年以上中長期業績、自購旗下權益類基金規模、投資行為穩定性、權益投資增長規模等指標的加分幅度在現有基礎上提升50%。前述指標占“服務投資者能力”的評分權重合計不低于80%。
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公募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持續推進,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基金管理人加入自購陣營,自購金額將穩步增長。通過真金白銀的投入,公募基金將真正實現與投資者利益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