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低利率環境持續,產品預定利率在經歷數輪下調后,即將迎來1.5%時代。
2025年4月,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公布的一季度普通型人身險預定利率研究值僅為2.13%,較年初驟降21個基點。而當前國有大行5年期定存利率已降至1.55%,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至1.67%,5年期以上LPR維持在3.6%。
根據動態調整機制,三季度預定利率的再次下調幾無懸念。
方正證券最新發布研報顯示,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或在7月組織召開人身保險業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專家咨詢委員會2025年二季度例會,二季度預定利率評估值或為1.96%,較上季度同比下降17個基點,三季度人身險預定利率或將迎下調50個基點。
這意味著普通型人身險預定利率上限或從2.5%降至2.0%,分紅險從2.0%降至1.5%,萬能險從1.5%降至1.0%,最快8月底前完成切換。
然而,與此前預定利率下調前的代理人“狂歡”相比,此次下調前夜,市場顯得尤為冷靜:“賣不動”是當下代理人的最多的反饋。
當產品收益不再是核心賣點,保險業破局之路又在何方?
預定利率1.5%分紅險持續上新
回溯保險預定利率調整軌跡,2019年12月,原銀保監會叫停預定利率4.025%的年金險,標志著高利率時代終結;2023年7月,普通型人身險預定利率從3.5%降至3.0%,分紅險從2.5%降至2.0%;2024年9月,普通型產品預定利率上限再降至2.5%,正式進入“2時代”。
在多輪預定利率調整后,2024年8月,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發布《關于健全人身保險產品定價機制的通知》,首次提出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的動態調整機制。2025年1月,《關于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有關事項的通知》細化規則:當在售普通型產品預定利率最高值連續兩季度高于研究值25個基點時,必須啟動下調。
而2025年上半年,5年期以上LPR和10年期國債收益率仍在持續下行,隨著三季度調整窗口逼近,中國保險行業協會4月公布的預定利率研究值(2.13%)已較2.5%的現行上限高出37個基點。若7月發布的二季度研究值仍低于2.25%,保險公司則將在2個月內完成產品切換,行業預計9月1日啟動新利率標準。
事實上,業內對此早有預期。目前,已有部分保險公司先行落地1.5%的分紅險產品。例如,近期,合資壽險公司同方全球人壽新發預定利率為1.5%的分紅型產品,預定利率為2.0%的同類型產品于6月1日停售,打響本輪新產品切換第一槍。
另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中意人壽、恒安標準人壽、陽光人壽等保險公司近期均推出了1.5%預定利率的分紅型產品。
應對利差損風險
這對于資產端尤為重要。民生證券研報認為,1.5%預定利率的分紅險銷售有望緩解保險公司的債券配置壓力,當前10年期國債維持在1.6%左右的水平,1.5%預定利率分紅險的債券配置壓力有望減輕,頭部保險公司有望憑借更為豐富的分紅產品系列和更強的綜合投資能力而更為受益。
某保險公司投資人士表示,2023年以來,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單邊快速下行,并且始終在普通型壽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的下方。這種長期利率下行導致保險公司投資端收益持續承壓,而負債端剛性兌付壓力未減,利差損風險將不斷加大。
近年來,由于低利率市場環境的持續,利差損——即保險公司投資收益無法覆蓋保單預定利率導致的虧損——已成行業最大焦慮。當前保險業在高峰時期所銷售產品的資產負債成本多位于3%~4.025%區間,而10年期國債收益率僅1.67%,5年期定存利率跌破2%。傳統險2.5%的保證收益已造成嚴重成本收益倒掛。
當前低利率環境下,保險行業面臨著利差損風險提升、客戶需求轉變、資產負債匹配難度增加以及行業競爭加劇等多重挑戰。
浮動收益考驗投資水平
面對預定利率的再次下調,與以前每一次的代理人朋友圈“炒停售”的火熱景象相比,此次市場的反應異常冷清,部分代理人團隊選擇“佛系”銷售。
“2.5%的產品都賣不動,再降更難。”一位從業多年的保險代理人向記者坦言。不過,他也表示,年中即將公布分紅實現率,或許可以通過公司展現的真實投資實力進行獲客。
雖然保證部分隨著預定利率的下降不可避免受到影響,但浮動收益部分還是因保險公司投資能力的不同而存在較大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6月18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下發《關于分紅險分紅水平監管意見的函》,要求平衡好分紅保險預定利率與浮動收益、演示利益與紅利實現率的關系,根據每個賬戶的資產配置特點和實際投資收益率,審慎確定各產品年度分紅水平。其中確定了六類重點情形,一旦出現保險公司擬定紅利水平達到下列條件中的任何一種,必須充分論證必要性并報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審議通過后方可實施。
對外經貿大學創新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龍格指出,新政實施后,行業或將加速分化。頭部保險公司優勢凸顯(可維持較高分紅),中小保險公司(尤其低評級、儲備不足者)通過高分紅攬客的空間被大幅壓縮,倒逼提升投資能力。
“限高令”的進一步完善,杜絕了隨意抬高分紅水平、行業過度競爭從而影響可持續經營。當收益率不再是產品銷售核心,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將目光投向服務突圍和渠道變革。
從卷收益到卷服務、卷生態
站在十字路口,保險行業正在加速轉向“保險+服務”模式。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7月5日,平安管家崇明居養項目揭幕;7月7日,平安又發布“添平安”保險+服務解決方案。今年5月底,太保家園·蘇州國際頤養社區正式投入運營,截至目前,太保已落地15個養老社區項目,覆蓋全國13個城市。如此案例不勝枚舉。
某壽險公司銀保渠道負責人對記者指出:“當保底利率下降時,康養等附加服務更具價值。”
一位保險代理人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與以往客戶只關注產品收益不同,現在遇到不少客戶會在咨詢產品時,主動詢問該產品是否附加額外的服務內容,例如醫療健康配套(就醫綠通或陪診、體檢卡、家庭醫生等等)、養老社區入住資格等。
據悉,目前上述服務通常與人身險類產品綁定,例如,以年金險鎖定養老社區入住確認函或其他養老服務,而醫療險產品則通常可附加健康管理類服務等等。
“當下,康養與保險領域緊密相連,人壽保險公司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目前,盡管服務種類繁多,但服務使用效能可能未達理想狀態,長遠看是要提高客戶獲得感的,真正發揮出作用。”某壽險公司相關負責人坦言。
整體而言,行業正在以“全生命周期服務”為核心,通過“保險+生態”打破單一保障邊界,逐步覆蓋健康、養老、教育、財富等更多場景,讓保險服務從“事后賠付”轉向“全周期守護”。
與此同時,對保險代理人而言,為適應當前市場的變化,代理人必然要從“銷售導向”向“顧問角色”徹底轉型。業內認為,未來,能夠整合養老、醫療、財富管理需求,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的顧問式代理人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