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咸德從一家公募基金離職后,一直從事私募基金管理業務。2017年,當他投入實業創業的時候,所有人都覺得他瘋了。如今,當他創立的萬億運營(深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萬億運營”),憑著標準化智能周轉筐成為細分行業領頭羊,并且年收入超過5000萬元的時候,他覺得自己的創業路才剛剛開始。
創業:一個籮筐的故事
“這看上去是一個普通的塑料籮筐,但這已經是我們迭代到第五代的產品。”唐咸德告訴記者。
放在記者面前的,是一個白色的塑料筐,規格:55*36*31(即打開后長55厘米,寬36厘米,高31厘米),和菜市場常見的籮筐并無兩樣。而當這個筐折疊后,則變成了一個薄薄的塑料墊子,占據的空間很小。
“筐是蔬菜、水果等生鮮物流過程中非常關鍵的一環。商家如果想將蔬菜從A點運送到B點,需要大量的筐進行裝載。”唐咸德說。
萬億運營用于裝載水果的筐(受訪者供圖)
唐咸德告訴記者,傳統的筐有各種問題,比如黑膠筐是一次性,紙箱和泡沫箱的問題是污染大、產能不穩定,需求高峰期還常常缺貨,同時依賴小作坊生產,環保風險高。
最初,唐咸德的團隊參考歐美標準設計出的折疊筐,卻發現在實際測試中并不適合中國市場:在生鮮運輸場景中,水果重量普遍較大,過大的筐體導致人力搬運極為吃力。
隨后,通過大量市場調研和客戶反饋,唐咸德帶領團隊進行了針對性改良:推出適合水果搬運,規格為55*36*31的筐型,以及適合搬運蔬菜,規格為60*40*34的筐型。兩款產品同時采用卡扣結構實現一體成型,堆疊時上下筐緊密咬合,穩定性顯著提升,可承受15—20層堆疊,遠高于傳統一次性膠筐的5層極限。
折疊后的筐(受訪者供圖)
除了硬件上的提升,唐咸德還在看不見的地方下了心思。他介紹說,每個周轉筐內置多張RFID芯片,實現“一箱一碼”。從產地裝箱、運輸、倉儲到銷地配送,所有環節數據,如裝載內容、時間、經手人、供應商信息等,均可通過自研設備實時采集,并接入自研算法平臺,形成完整的溯源鏈條。這一設計不僅解決了傳統供應鏈“前端溯源缺失”的難題,同時滿足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對食品追溯的要求。
解決了筐的硬件問題,但還要讓更多商家用起來和喜歡用。
“對商家來說,最重要的是降低成本!”唐咸德說。
唐咸德告訴記者,萬億運營的筐折疊后厚度僅為傳統筐的六分之一,運輸成本壓縮至原來的六分之一。在使用壽命上,單個筐可循環使用5年以上,折舊成本遠低于一次性包裝。他以新疆至甘肅的運輸為例,傳統黑膠筐運輸破損率超10%,而萬億運營的智能周轉筐破損率幾近于零。
“一開始創業的時候并不是瞄準這個行業,但在市場里摸爬滾打久了,才發現這個很多商家都有的痛點?!?/p>
到目前為止,萬億運營為打磨出最好的產品,累計投入超1000萬元用于迭代研發。除了筐的材料和結構外,團隊還自主研發了適用于供應鏈數字化的系統及設備、智慧運營平臺、自動化生產設備、自動化清洗線等,為客戶賦能、智能制造、高效運營提供基礎。
過程:“產品至上 運營為王”
在發現參考歐美標準設計出的折疊筐不適用于市場后,萬億運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產品創新,從海量的客戶溝通到凌晨的場景蹲點,從絞盡腦汁的設計到通宵達旦的論證,從上千次的實驗測試到每個工藝的細節優化。唐咸德跟記者分享了主力產品的設計生產歷程,他也被團隊的工匠精神所感動。
“我們的產品已經得到廣大客戶的認可,在利益驅使下市面上已經出現不少的模仿者和抄襲者,雖然產品可以模仿,但是我們的運營能力別人是模仿不來的。這也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唐咸德這樣解釋。
“我們在全國都有運營中心,覆蓋了主要蔬菜和水果等生鮮產區。商家有需要就在應用上下訂單。然后我們利用社會化的物流平臺將筐送到商家手上。商家將生鮮商品裝到筐里然后送到目的地。卸貨后就在目的地將筐還給我們。這樣就完成了一個訂單。”
唐咸德表示,在生產環節,有別于傳統實業的重資產投入,萬億運營采用“代工生產+平臺協作”模式,產品由工廠負責生產,而萬億的團隊聚焦研發和品控,固定資產投入減少70%。
在倉儲與配送方面,萬億運營在全國設立中心,依托“就近建倉+線上叫車”模式,實現“2小時響應、4小時配送”;物流環節則是完全外包運輸,通過接入第三方物流平臺,實現“無自有車輛、無固定司機”的輕資產運營,運輸成本較自建車隊降低40%;同時,產品倉庫管理全程由AI監管,從裝卸到庫存盤點均通過算法自動調度,人力成本降低60%。
“目前,萬億運營已經可以做到全流程風險管控,包括對如客戶信用評估、丟筐率控制,同時對客戶出現的問題,實現快速決策機制?!碧葡痰抡f。
高效運營的背后是萬億運營對信息技術的大規模投入,特別是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持續布局。唐咸德組建了一支充滿活力的AI研發團隊,敢于突破常規地吸納新生力量,通過創新的“AI與全棧開發相結合”的模式,在短時間內完成了通常需要資深工程師多年積累才能構建的算法平臺。如今,從訂單處理、資源調配到異常監測,絕大部分運營流程都已實現智能化運作,員工服務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
未來:做生鮮供應鏈的“水電煤”
作為投資人出身的創業者,唐咸德對風險有著近乎本能的警惕。創業初期,合作伙伴因管理漏洞導致50萬元損失的事件,成了他的“警鐘”。
“那時候我才明白,實業的風險不像投資可以用止損線控制,一個環節出錯就是真金白銀的損失?!?/p>
為此,他建立起“多重防護網”: 其中之一是數據風控,通過AI系統實時監控筐體流向,通過系統的預警機制發現問題,團隊48小時內介入復盤;其次,是押金降低杠桿,即摒棄傳統租賃的“高押金賺差價”模式,堅持5—10元低押金,但對惡意占筐者啟動法律追責,“我們要的不是賺客戶的押金,而是讓他們真正學會管理資產”。
在唐咸德和團隊的努力下,萬億運營已然成為了物流周轉筐領域的先行者。對于未來,唐咸德的愿景是讓萬億運營成為生鮮供應鏈的“水電煤”——通過智能周轉筐的普及,構建全國性的循環包裝網絡。當萬億運營生產的智能周轉筐覆蓋全國生鮮領域,形成標準化服務網絡,一個“生鮮領域的供應鏈服務平臺”將會出現。
目前,公司年營收接近5000萬元,雖尚處盈虧平衡階段,但現金流已實現平衡。唐咸德堅信,隨著生鮮電商滲透率提升和環保政策加碼,智能周轉筐的市場需求將迎來爆發式增長。而萬億運營憑借先發優勢、技術積累和運營壁壘,有望成為這個千億級賽道的定義者。
校對:劉星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