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年來AI領域的競爭爆發,企業、學術界等行業對頂尖AI研究者的需求與爭奪愈發激烈。
大學教授們擔憂人才大量流向企業,而企業則不惜開出高薪,甚至上億美元的簽約獎金,來“挖走”這些人才。
大學高端人才流失
在美國的西北大學里,計算機科學專業的教授拉里·伯恩鮑姆(Larry Birnbaum)正在嘗試招聘一個有前途的博士生在學術界發展,成為一名研究員。
而谷歌正與他“搶奪”這名博士生,并在邀請這名學生參觀其位于美國加州山景城的園區時給予高規格接待。谷歌還安排他與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與首席執行官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交流。
“我們拿什么和他們競爭?”伯恩鮑姆無奈道。
伯恩鮑姆指出,博士畢業后去企業做研究的薪水往往是學校教授的5倍,企業的平均年薪在15.5萬美元以上。
隨著整個行業薪資水平的飆升,情況更為嚴峻。
最近有報道稱,Meta為一些資深的AI研究人員開出了七位數甚至八位數的年薪。這類高薪報價,再加上推動AI應用發展的巨大需求,也在拉高相關專業新晉博士的薪酬水平。哪怕這些畢業生幾乎沒有工作經驗,他們也能拿到高級職位。
企業競爭白熱化
比起學術界和企業之間的競爭,企業之間的人才爭奪只會更激烈。
據CNBC報道,OpenAI首席執行官薩姆·奧爾特曼透露,Meta甚至開出了高達1億美元的簽約獎金來挖走OpenAI的員工,同時還配上了更高的年薪方案。
為了組建一支頂級的AI團隊,Meta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親自下場,力推“超級智能”AI實驗室,并通過旗下的Meta AI研究部門在這一領域投入巨資。
此前,《華爾街日報》曾報道稱,出于對性能的擔憂,Meta再次推遲了其最新旗艦AI模型的發布。知情人士告訴CNBC,扎克伯格對當前Meta在AI領域的地位相當失望,因此他愿意砸下數十億美元吸引頂尖人才。
上周,Scale AI創始人亞歷山大·王宣布即將加盟Meta。這是一項交易的一部分:Meta以143億美元收購了這家AI初創公司49%的股份,并順帶接收了包括亞歷山大在內的一小部分Scale AI員工。
據彭博社報道,Meta最近還挖來了其他重量級人物,比如Google DeepMind的首席研究員Jack Rae。報道稱,扎克伯格本人也直接參與了這些招聘工作。
“我聽說Meta把我們視為他們最大的競爭對手”,奧爾特曼說,“他們目前在AI領域的努力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我尊重他們積極進取、不斷嘗試新事物的精神。”
不過,盡管Meta曾試圖從OpenAI挖走“很多人”,但“到目前為止,OpenAI的核心員工都沒有決定是否接受他們的邀請”,奧爾特曼在“Uncapped”播客里表示。
奧爾特曼還批評了Meta預付大筆獎金的做法,認為這種方式容易分散員工的精力,不利于建立成功的企業文化。“我覺得很多人,都是想著‘我們干脆把OpenAI的路子抄一遍’,但這種思路基本上行不通。”奧爾特曼說,“你總是去競爭對手曾經去過的地方,卻沒能建立起真正的創新文化。”
在AI領域里,砸重金收購初創公司和頂尖人才早已不是新鮮事。除了Meta之外,OpenAI最近也有大動作。今年5月,OpenAI以64億美元的全股票交易收購了蘋果前首席設計官喬納森·伊夫創辦的AI設備初創公司io,伊夫也隨之加入了OpenAI。
初創公司被裹挾
行業巨頭們用天價薪水和股權挖人,抬高了整個行業的人才成本,讓初創公司很難與之抗衡,創業創新的生態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
初創企業為了在激烈的人才爭奪中站穩腳跟,不得不加入這場“人才拍賣”之中。
據印度《經濟時報》報道,在接受調查的153家提供此類AI薪酬溢價的公司中,約有50%的企業去年沒有任何收入,高達71%的公司報告尚未實現盈利。
即便如此,這些初創公司仍在提供令人瞠目的薪酬與待遇,以幫助公司吸引頂尖的AI人才,希望在這個日益擁擠的賽道上脫穎而出。
“這些小公司很清楚,在谷歌、Meta或OpenAI等巨頭面前,他們必須展現出吸引力”,Thelander Consulting的一位發言人告訴媒體,“對他們來說,提供高薪是他們唯一的王牌。”
這種現象無疑正在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高薪搶人推動了人才價格的持續上漲,初創企業為了留住或爭取優秀人才被迫付出更高成本,導致本就脆弱的商業模式更加難以為繼。這不僅加大了初創企業的財務壓力,也讓整個行業的創新生態陷入失衡風險。
許多公司在人才上的巨額投入尚未見到回報,盈利更是遙遙無期。市場或許很快就不得不正視這種孤注一擲追逐AI夢想的真實代價。
學業與產業失衡
一些學者擔憂,當前這場“搶人大戰”正在削弱學術界的AI研究力量。高校AI部門不僅承擔著重要的基礎研究任務,還負責培養下一代博士生和年輕學者。而當越來越多的人才流向企業的私人實驗室,他們的研究更多是為了提升大公司的商業利潤,未必能真正造福公眾。
紐約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預測分析與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主任Anasse Bari就指出,企業為專注于AI的學者提供的機會正在“顯著”地影響學術界。他在寫給《Fortune》的一封郵件中表示:“我的總體觀點是,如果我們希望AI擁有一個負責任的未來,就必須首先投資于堅實的教育,秉持這些價值觀,培養有思想、有擔當的AI從業者、研究人員和教育工作者,讓他們傳承這種使命。”Bari還提到,盡管他也收到了“很多”來自業界的工作邀約,但他對紐約大學的承諾更重要。
事實上,在ChatGPT橫空出世之前,頂尖AI研究人才就已經炙手可熱。不同的是,當時許多企業實驗室,比如OpenAI、谷歌DeepMind和Meta旗下的FAIR(基礎人工智能研究)等,通常允許資深學者保留他們在大學的職位,哪怕只是兼職。這樣一來,他們既能繼續教學、指導研究生,也能為科技公司貢獻研究成果,學界與業界之間的平衡還能維持。但如今,隨著競爭加劇,這種平衡正面臨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