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張娟娟
自金融“五篇大文章”提出以來,券商積極制定落實方案,把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在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證券行業憑借其獨特屬性,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
在服務科技金融、綠色金融等重點領域,券商已取得顯著成效。證券行業同時在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為各業務線發展注入強勁動能。然而,成績背后也有不足。在對券商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踐研究中,記者發現以下三方面問題。
一、2024年,由券商承銷的股權融資中,科技型企業占比大幅下滑。以半導體行業為例,其承銷金額占比相比2023年下降近6個百分點,這一現象與半導體公司上市數量及募集資金減少等因素密切相關。
當前,我國融資體系以銀行信貸為代表的間接融資為主,但對于規模小、資產輕、風險高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而言,獲得銀行貸款困難重重。在新經濟周期下,科技創新離不開金融支持,但間接融資對初創的科創企業來說成本過高。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教授溫建寧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相比間接融資,以股權融資為主的直接融資模式,能使股東與企業風險共擔,更契合科技創新企業的發展需求。
二、已出爐的券商“五篇大文章”試評價初步結果顯示,券商間呈現出明顯的分化態勢。記者發現,頭部券商憑借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從戰略布局到精準滴灌,在評價體系中表現突出,而中小券商積極性略顯不足,數據排名相對靠后。
溫建寧告訴記者,頭部券商往往能率先感知新經濟變化,中小券商受高端人才短缺、資源有限以及宏觀經濟研究不夠深入等因素制約,在科技金融、綠色金融等領域的布局較為緩慢。
如何激發中小券商的積極性?溫建寧建議,一方面,頭部券商應發揮“火車頭”作用,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以亮眼的業績展示廣闊前景;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需發揮引導作用,通過政策激勵與資源傾斜,助力中小券商明確差異化業務定位,引進技術與人才,深耕實體經濟細分市場。
三、在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評價過程中,數據披露問題不容忽視。不少券商存在數據缺失現象,部分券商數據與統計標準存在口徑不一致,甚至與官方數據存在明顯分歧,還有頭部券商的信息技術投入等重要指標缺失,給數據比對造成一定干擾。
溫建寧表示,受合規限制,券商部分數據無法對外公布。在業內人士看來,數據是開展金融“五篇大文章”評價的核心要素,且需盡可能與統計指標及口徑相匹配,才能確保評價的科學性與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