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王小偉
近期,上市公司利用互動平臺發布疑似“蹭熱點”內容的行為多有發生。其中很大比例都受到來自地方證監局、交易所甚至證監會的多維監管措施,體現了監管部門對于此類證券違法活動的高壓態勢。
此類“蹭熱點”行為的重要背景是,今年以來,資本市場人工智能、短視頻、新能源汽車、芯片等概念迭起,二級市場每每有一個熱點概念出現,有些公司就會通過互動平臺積極回應。在這些回應中,確有一部分是相關公司對投資者關切的積極回復,也有一部分則體現出上市公司對熱門概念的主動貼合,以及對短期股價上漲的強烈訴求。后者在互動平臺的披露往往不準確、不完整,個別公司甚至沒有以事實為依據,出現虛假性、夸大性、甚至誤導性語言。
眾所周知,互動平臺上缺乏業績支撐的“蹭熱點”行為,容易引起股價異常波動,容易擾亂市場秩序,有損中小投資者利益,不利于資本市場價值投資生態和長期投資理念的構建。
要想解決這一問題,首先需要上市公司提高自覺意識。注冊制既然是以信息披露為中心,信息披露的準確性、及時性自然需要被審視,要進一步提高信息披露的準確性、充分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面對繁復的信息披露工作,上市公司首先應提高信息披露責任意識,不要為了一時的利益而損害信譽,甚至觸及違法紅線。
其次,還有賴于監管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比如,目前投資者在互動平臺提問并不需要實名,有可能出現有特殊目的的投資者定點提問、公司定點回答的情況;再比如,對于部分敏感型問題,上市公司不作答容易被認為回應不及時,作答有時又難以把握披露尺度。對此,是否有必要“前置”到“投資者提問”環節,是否有必要對敏感型問題改為非交易時間段回復等,都值得考慮。
互動平臺上“蹭熱點”問題頻現,與違規成本相對較低也有一定關聯。一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監管力度和懲罰措施,督促上市公司做好相關信息披露,防范其炒作;另一方面,投資者也需要做好識別,對于前景尚不明朗的信息要謹慎,避免因輕信誤導性信息導致利益受損。
此外,還有一些外延性問題有待解決。比如,在某些公司的確存在相關業務的情況下,對于是否“蹭熱點”的判斷標準比較困難;對于某家公司的炒作,有時是二級市場的資金行為,除了公司之外,如何實現資金監管,防止出現內幕交易、股價操縱等違法行為,也有必要納入借助互動平臺蹭熱度炒作的監管體系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