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消費電子產品的AI眼鏡“百鏡大戰”,行業爆發臨界點迫近,主營測量儀器儀表制造的華盛昌也邁出了AI眼鏡第一步,不過其布局策略與眾不同。
近日,華盛昌發布公告,全資子公司深度感測將與華眸企業、華境企業共同投資設立深圳市深境智能技術有限公司,戰略布局人工智能眼鏡方向。
AI眼鏡一小步,背后是華盛昌人工智能生態圈布局的一大步。公司將以AI眼鏡為入口之一,構建下一代智能測量生態藍圖。這不僅是對自身技術護城河的延展,公司試圖定義專業儀器儀表在AI時代的進化方向。
合資設企進軍AI眼鏡
拆解華盛昌進軍AI眼鏡的公司主體,華眸企業、華境企業均為公司骨干員工剛成立的合伙企業。這意味著,在AI眼鏡領域,華盛昌正在謀求發揮上市公司平臺作用,做足創新業務的員工激勵。
“(這種架構設計)一方面有利于吸引外部優秀團隊來到子公司平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給公司內部相關人員做到充分激勵。”華盛昌相關負責人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通過建立核心團隊與企業發展成果深度綁定的長效激勵機制,充分激發骨干員工積極性,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從而全面提升新設子公司的運營效能與市場競爭力。
這次合資設企,華盛昌旨在加速推進在AI眼鏡的戰略布局。公司之所以選擇此刻進軍AI眼鏡,產業供應鏈成熟化是重要原因之一。隨著百度、小米等大廠布局這一賽道,光學、芯片、電池、存儲、代工及軟件等均快速發展,帶動了零部件產業鏈齊備、解決方案趨向成熟、成本和良率不斷優化。
與大廠錨定的消費級AI眼鏡不同,華盛昌是要做整機貼合用戶需求的產品開發。“公司將AI眼鏡視為新的測量工具終端。”在該負責人看來,智能眼鏡是智能手機之后,最為貼合專業人員和消費者的可穿戴智能設備,公司對于測量端需求的掌控能力、應用需求的獲知能力,都能夠在發力工業級AI眼鏡時發揮相對優勢。
工業級需求核心
消費級別AI眼鏡聚焦C端日常生活、娛樂,使用場景包括掃碼支付、翻譯等。工業級AI眼鏡則是為特定工種、專業端定制化服務,使用場景覆蓋遠程檢修、測量、AI輔助診斷等。與前者重量輕、透光率高、更美觀,滿足長期佩戴相比,工業化AI眼鏡需要兼顧耐用屬性,比如防水防塵、可替換、滿足多種協議接口等。
更重要的區別在于,工業級AI眼鏡往往需要基于下游應用場景定制開發,產品類型眾多,場景豐富度更高。因此,能否在“百鏡大戰”外走出一條“工業智能之路”,考驗著其對垂直場景的深耕與生態整合的定力。
對此,前述負責人介紹,華盛昌對于下游應用場景客戶端需求的把控力,在公司開發更多場景的工業級AI眼鏡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在該負責人看來,AI 技術向各個應用領域滲透是必然趨勢,只是推進的節奏和路徑會因領域特性而有所不同。“華盛昌的核心優勢在于深耕垂直領域積累的大量客戶資源,當前首要任務是將AI眼鏡快速推向這些客戶,通過實際業務應用獲取數據。工業級客戶分散,單一AI眼鏡品類難以滿足需求,這使得其演進路徑與消費級大相徑庭。我們能憑借對垂直場景的深度理解和龐大的客戶基礎,在工業級AI眼鏡領域占據先機。”
除了工業級產品之外,目前華盛昌在酒精測試手表、血壓計、呼吸機等消費級產品方面也有布局,未來會否發力面向C端的AI眼鏡,成為市場新關切。
打造下一代AI測量生態
按照計劃,華盛昌將要打造下一代測量工具新生態套裝,包括AI測量智能體等都是向這個方向發力的重要產品。
“未來,儀器儀表產業鏈需要大的終端產品做AI技術沉淀和技術支持,把儀器儀表作為終端硬件,相較于智能手機而言,需要擁有更多傳感器,更豐富的測量功能,以及測量端個性化定制,這是下一個五年、十年測量儀器儀表演進的方向。”前述負責人判斷。
在華盛昌所構想的下一代測試測量產品新生態中,AI眼鏡只是第一步,既有的儀器儀表依然是新生態的基石,同時還要做更多可穿戴設備,并鏈接儀器儀表和新生態設備,使產業工人能夠更便捷使用到AI技術,使用到終端AI設備。
“好的設備廠商,需要基于未來技術和供應鏈,提前打造下一代產品。現在優秀的產品公司需要預見能力,預測到下一步產品方向。”該負責人表示。
隨著AI時代的到來,華盛昌“AI+”產品線開發明顯提速。去年,公司圍繞AI+電力、AI+醫療等產品的深度融合,完成AI-7760電能質量分析儀的開發,成為儀器儀表行業從數據記錄邁向分析決策的關鍵里程碑。公司還完成了AFD-80AI拉弧檢測系列產品的開發,通過將AI模型部署在邊緣端,實現了儀器儀表向智能體的進化。
在2024年年報中,華盛昌表示,將持續加大自身儀器儀表產品矩陣的拓展,積極開發專業儀表、測試儀器和醫療檢測新產品。同時,繼續深耕人工智能應用,將AI技術與產品進行深度融合,推動自身產品體系向智能化方向不斷升級。
該負責人透露,“公司愿景是希望用AI技術把公司所有產品重新做一遍。”